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英国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曾于1842年写过一首预言诗:《洛克斯利田庄》,以下是这首诗的部分诗句:
因为我曾对未来作过考察,凭人的眼睛极力远眺,
见到世界的远景,见到将会出现的种种神奇精妙;
看到天空里贸易不断,神异玄妙的航队来往频频,
驾紫色暮霭的飞行者纷纷降落,带来昂贵的货品;
我听到天上充满了呐喊,而交战各国的空中舰队在蓝天的中央厮杀,
降下了一阵令人惊怖的露水;
同时,在遍及全世界的暖暖南风劲吹的飒飒声中,
在雷电的轰鸣声中,各个民族的军旗只顾往前冲;
直到战鼓不再咚咚地敲得人心惊肉跳,
直到战旗在全人类的议会里卷起,在全世界的联邦里卷起。
(1)用20世纪上半个世纪的史实解释诗中划线部分所描写的“种种神奇精妙”。(6分)
(2)在20世纪,“全人类的议会”或“全世界的联邦”是怎样建立的?(11分)
下面三张图片反映了天安门见证的中国历史巨大变迁。请配上解说词。(9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那次的战争(注:发生于1840—1842年)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分别说明你对“两方面理由”的理解。(4分)
(2)为什么说“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4分)
(3)你如何看待这次战争的实质,简述理由。(4分)
古代中国的儒学:(10分)
材料一: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杀掉昏主暴君,孟子甚至认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
——汪丁丁《简论王元化先生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杂性》
材料二: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材料三:宋朝正巧是要对儒家经典重新作出诠释的时候。……研究儒家的力量才称得上真正成熟……
——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1)材料一反映出孔子和孟子所强调的君臣关系具有怎样的特征?(1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学术系统”有何主要特征?(3分)
(3)为材料三中的“真正成熟”说明理由?(3分)
(4)依次陈述以上三个时期儒学变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3分)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10分)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空格填写。(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马克思说:“中世纪是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开始。”然而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连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各种迹象充分表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死亡之门”。
(1)马克思所说中世纪西欧的“粗野”状态在政治和宗教领域有何表现?(4分)
(2)近年来史学界对西欧中世纪有了新的诠释,认为“黑暗的时代”里也有一些光明,请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3)1500年前后,西欧是通过哪些历史运动走出中世纪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