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预备立宪。(10分)
材料一: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1906年 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他们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材料二:清政府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由“君上大权”14条和“臣民权利义务”9条组成。“君上大权”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广大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注人身自由;有诉讼、依法担任官吏及议员的权利等。
材料三: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七人。于是舆论哗然,称之为“皇族内阁”。
问题:你如何看待清末预备立宪这一历史事件?(10分)
美国南北战争。(12分)
材料一:正因为北方拥有经济优势,所以南方不得不更加顽固地依赖其政治力量,……不得不强调州的自治权可以不听中央政府指挥……。北方处于能够统一全国的有利地位,南方则不然,南方摆出进攻好斗的姿态,但它真正的意图是放弃斗争,脱离联邦。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这场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
——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相对于南方,美国北方拥有的“经济优势”是什么?(3分)为什么说南方的真正意图是要“脱离联盟”?(3分)
(2)简述这场战争的过程。(3分)
(3)结合材料二,如何理解这场战争使美国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即一个民族国家”的?(3分)
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12分)
中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试验本)第47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胡族君主”是如何“身体力行”,“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的?(8分)
(2)“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有何特点?(2分)其意义如何?(2分)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12分)
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说过:“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问题:
(1)请简要叙述罗马法体系是如何形成和完善的?(8分)
(2)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的什么精神?(2分)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革的硕果”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要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A. 思想解放的历程
B. 重返联合国的风雨
C. 世贸组织的接纳
D. 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基于
A.推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B.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C.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