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皿中,有酒器、兵器、烹饪器、水器、乐器等,具有烹饪用途的是
A.爵 B.鼎 C.尊 D.铙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位于我国甘肃敦煌的莫高窟,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道士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据专家后来估算,藏经洞共发现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万多件,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怯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极具历史价值。
王圆箓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知道藏经洞内的经卷和文献年代久远,不敢隐瞒,多次上报各级政府。可惜的是,他的呼吁并没有引起重视,个别官员识得经卷价值,也只下令王圆箓妥善保存。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引起西方列强的极大兴趣,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来到敦煌,骗掠藏品2万多件,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骗掠藏品中之精品1万多件。此外,日本、沙俄、美国的“探险家”也参与敦煌文物的骗掠,各自有所斩获。直至1910年,仅剩8千多件文物运回北京。
——摘编自张艳梅《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公元4世纪开凿敦煌莫高窟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敦煌文物大量被西方掠夺的原因。(12分)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反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 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
——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8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 “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原因。(4分)从外交和经济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 “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的对策。(8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6分)
刘知几《史通》卷四《序例》云:“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刘知几强调的是
A.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 B.历史事实具有可知性
C.著史方法需有科学性 D.著史方法需有艺术性
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提出“先工业现代化,后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出口工业;重点支持大型企业。”这反映了韩国
A.单一发展外向型经济 B.实行五年计划
C.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D.实施“不均衡增长”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认为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产品的相对过剩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 D.经济结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