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在《致袁世凯函》中指出,当时中国“潮流万派,毕趋共和”。据此判断,该信函书写于 ( )
A.1894年 B.1898年 C.1905年 D.1911年
文化名人胡适称:“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直接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严复的《天演论》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服数目上的劣势”,并因此而战胜清政府。清政府对此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清朝闭关锁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南岭,直到今广西。元代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统治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