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批准成立的某机构“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这说明该机构
A.主要负责外交和通商事务
B.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C.是清政府的最高军政机构
D.是清政府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下图的《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说明了
①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②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③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④除英国外其他国家还没有开始工业化的进程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资料,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上帝”,这是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合理的是
A.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B.是宗教顺应了时代的表现
C.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D.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
“再涝地熟,旱亦保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量大,严重影响了播种和农作物生长。为解决这一难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
A.水稻育秧移栽技术 B.耕耙耱技术 C.代田法 D.筒车
仔细分析下列三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是
A.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B.由中原地区向整个沿海地区发展
C.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
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各个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