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意为毫不起眼的东西在不同的境况下有很大的用途)。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书                  (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师夷长技”

       C.介绍西方史地                            D.力主变法图强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社会。但有人认为其不具进步性,这主要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不能

                                                                                                                              (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                   D.顺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

 

查看答案

我们把下面三位思想家归为一类,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思想主张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发展唯物思想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立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秦朝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时代,创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皇位世袭反映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B.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有监察百官之责

       C.郡守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

       D.《秦律》的严酷说明秦推行法治的法家思想

 

查看答案

中国的姓氏起源种类很多,如“李”姓,原为“理”,源于皋陶任尧时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为之,后为姓氏。推测“北门”一姓来源于祖先的                                                     (    )

       A.封国            B.居住地              C.爵号                 D.部族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6月,日本当局叫嚷“不要误了末班车”。7月26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是:“建立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新秩序。”“皇国目前的外交是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首先将重点置于结束中国事变方面。”

材料二  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孤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近卫也好,松冈也好(二人为日本当时的首相和外相),对中国事变都灰心了……他们说,解决中国事变的道路,应该把面向中国的力量转移到南方。”

材料三  1941年7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的目标前进,同时,为确定自存自卫的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并声称“不辞对英美一战。”

                   ——上述材料均引自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当局为什么叫嚷“不要误了末班车”?为此而确立的基本方针和重点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