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四 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家庭中,确是自觉地选择了“优生优育”,因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问题还有时间问题。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7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6分)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4)综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4分)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对19世纪以来世界某一文学流派特点的归纳。符合这一文学流派特点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母亲》 C.《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D.《等待戈多》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突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尊崇上帝的伟大 B.摆脱宗教的束缚
C.宣扬民主的思想 D.反对教会的权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此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信息化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 D.城市化趋势
建国初,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新版人民币(1953版),其中一分币正面图案为民用汽车,其型号为苏制。这可以佐证
A.“一五计划”成果显著 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斯大林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