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

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时至今日,旱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四  1934年,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强调“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今天,又把水利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

材料五  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

材料六  我国1992—1998年粮价涨跌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图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1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3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1分)为什么?(1分)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3)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论文要点。(6分)

(4)有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凡是认识都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过程。请运用认识论知识辨析这一观点。(7分)

(5)据上图信息说明我国粮价变化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形成的自然原因。(5分)

(6)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对策?(6分)

 

(1)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1分) 办法:通过政府行为来解决问题;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社会福利调解社会财富的再分配。(3分) 不能实现。因为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2分) (2)现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2分) 原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分配方式多元化,分配制度不健全。(3分) (3)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1分)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1分)③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的作用。财政支出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切实加大涉及水利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1分)④积极研发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利建设发展水平。(1分)⑤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效结合起来,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分)⑥广大居民要增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积极促进现代化水利发展。(1分) (4)①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反复性。这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2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认识都要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发展过程。(1分)②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与社会时代特征相联系;又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是一个与时俱进、波浪式前进的过程。(2分)我国对水利重要性的上述认识都是真理性的认识,这一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2分) (5)通货膨胀(2分) 病虫害、旱涝灾害(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6)加强水利建设;切实保护耕地;实行种粮补贴;加强粮食储备;加大科技投入。(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四  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家庭中,确是自觉地选择了“优生优育”,因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问题还有时间问题。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7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6分)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4)综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对19世纪以来世界某一文学流派特点的归纳。符合这一文学流派特点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母亲》     C.《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D.《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突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尊崇上帝的伟大   B.摆脱宗教的束缚

C.宣扬民主的思想   D.反对教会的权威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此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信息化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      D.城市化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