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历史—20世纪的故争与和平】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

(10分)【历史—20世纪的故争与和平】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中写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民主国家若不能联系成更大的机构,郡么他们的结构和习惯使缺乏能够保证人类安全的毅力和信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指是什么?试举一例。(6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被丘吉尔命名为《胜利与悲剧》。一位网友在评价二战时这样说:"故争纪念……更是一种对战争的理性的反思和警醒。"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4分)

 

(1)英法等西方大国实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4分)如慕尼黑阴谋。(2分) (2)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必须牢记战争带来的灾难,吸取战争的深刻教训;要牢固树立和平意识,坚决反对战争;各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维护世界和平。(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温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时指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旧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探求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某班同学在收看了有关的电视新闻后,就明治维新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措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以下三种观点:

甲:是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乙:是推行殖产兴业。

丙:是倡导文明开化。   

材料二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1)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期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上、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4分)

 

查看答案

近代史上的武昌首义与城市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武昌首义本身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产物。在近现代历史上,城市是现代化变革力量和变革因素大量聚集的地方。一般来说,现代化变革力量和变革因素聚集得越多的城市,革命就越激烈、越深入。武昌起义为推动革命向全国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结合所学如识,分析为什么说“武昌首义本身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产物”? (6分)

(2)图一、图二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国内时局发展的两种不同心态:相对乐观与相对悲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淡谈你对图片所反映的武昌起义后国内形势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25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势。某班同学在探究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助其一一解决。

问题一:异彩纷呈的文明之花

(1)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4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问题二: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

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 "专制化"与 "民主化“趋势的强化。

(2)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的“相似”之处。指出东、西方 (以英美为例)在政治上“巨大反差”的具体表现,并分析“民主化”趋势强化的主要原因。(13分)

问题三:殊路同归的文明交融

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中华文明发生了嬗变,其中更多地容纳、吸收了西方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华文明发展的擅变 。(8分)

 

查看答案

1945年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的战争不同,“不仅是占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战后体现这一言论的事件是

A.雅尔培三国首脑会议              B.美国对欧洲援助计划

C.“北约”“华约”对峙         D.东西两个德国的形成

 

查看答案

“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淮,苏联公民受到了产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