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

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国人的日常生活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8分)试分析原因(6分)。

(2)材料一中“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当时的实际情况?(2分)试说明原因(4分)

(3)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7分)

(4)结合三段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自近代以来,人们群众生活变化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并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8分): 火柴取代火石、毛巾取代土布巾、肥皂取代皂荚、钟表取代日晷仪。 (6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思想产生、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2)(2分)使用毛巾擦身“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说法不妥, 原因(4分)因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农村影响极小,所以不可能在农村普及毛巾。 (3)(3分)变化: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们更讲究营养,注意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4分)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政府实施了“菜蓝子工程”。 (4)(2分)特点:单调——丰富,活着——生活幸福  传统——全盘西化——土洋结合 (4分)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和平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推动者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人民生活由挨饿——温饱——小康——全面小康;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作为精神层面上的业余生活就有条件上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得以追求高层次、高品位和多样化的生活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和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

D.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政治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经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这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是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主要因素

C.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城乡普遍发展起来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清朝人记载“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工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包买主现象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况   

C.工场手工业生产状况          D.市场上的实物交易现象

 

查看答案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下列职务由间接选举产生的是                

①内阁部长         ②总统          ③参议员         ④众议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