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 (9分)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二十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史实谈谈当今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6分)

 

(1)(9分)特点:(3分) 俄国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和影响:(6分) 苏俄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了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2)根本原因是(4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 在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3)(6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行全方位外交,建设由中国特色的文化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

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国人的日常生活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8分)试分析原因(6分)。

(2)材料一中“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当时的实际情况?(2分)试说明原因(4分)

(3)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7分)

(4)结合三段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自近代以来,人们群众生活变化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并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和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

D.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政治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经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这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是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主要因素

C.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城乡普遍发展起来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清朝人记载“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工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雠货。”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包买主现象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况   

C.工场手工业生产状况          D.市场上的实物交易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