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

(20分)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又编译了《大测》,把平面三角介绍进来。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徐光启热心于农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编著了《农政全书》,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并在天津开辟水田,试用新法,大获成功。

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4分)为何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6分)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4分)

(4)试分析“中学西传”转向“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变迁。(3分)

 

(1)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3分) (2)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东西方的交流更加畅通。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和中国杰出人士的努力。(4分) 未能转型的原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实行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等。(6分) (3)特征:学习西方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经历了向欧美的西方学习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转变。(4分) (4)变迁:由先进转为落后,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主要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出社会存在的变化即可。)(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图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的证据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查看答案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查看答案

下列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B.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

C.全力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D.把反封建作为革命的目标

 

查看答案

蒋廷黻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下列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外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为了“尊严”,后者是为了利益  

②前者是愚昧的表现,后者是霸权的表现 

③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④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外交往中双方态势的变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荷兰                                   

C.英国与西班牙        D.英国与法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