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6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社·必修2)

材料二:这种账房不但在自己工场内雇工进行生产,同时支配着大批家庭工人和独立小业主的劳动,同这些小业主的关系来说,账房业主就是包卖主。这样包卖主和工场主集“账房”于一身,这种商业费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最明显的特征。

材料三:明代的经营地主虽然还属于封建地主的范畴,但已带有若干资本主义特点,它是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生产形态,它预示着农村新的转变即将开始。

材料四:在清代使用雇工经营商品生产的经营地主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特别是清代还出现了佃富农……,他们“雇佣工人”“植山场”,除播种粮食作物外,多植烟草、白麻等经济作物。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哪几种资本家?(4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他们经营的三种手工业部门。(3分)

(2)材料三、四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相比,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特点。(7分)

 

查看答案

(32分)阅读下列材料,1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地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摘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摘自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6分)。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分别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的?(8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观点产生的原因和意义。(8分)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护卫的“城”和商贸的“市”连称而来,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错误信息是                     (   )

A.中国古代城市具备多种功能

B.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C.古代政治体系等级明显

D.历代政府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查看答案

(32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热屡见败,莫克振救,若能变也,即向者所谓……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也。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院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  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一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

——摘自康有为《中华救国会》

材料五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  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陈独秀《宪法与孔教》问题

(1)阅读图一,指出与中国古代手工业相比,该图所示企业在生产方式上有何变化?创办该类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2)阅读图二,请根据图二中的“民族工业分布”情况判断它大致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6分)

(3)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为建设中华民国提出了哪些基本构想?(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异同。(4分)

(4)上述主张的最终结果有何共同之处?分析其成因。说明了什么?(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待孔教(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6)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图片。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图一时期制定了怎样的土地革命纲领?(2分)

(2)中国革命形势由图一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发展演变为图二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4分)

(3)结合图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什么?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克服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得到巩固并继续发展的?(6分)

(4)图三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怎样的态势?为何选择中原地区?该态势有何战略意义?(6分)

(5)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