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3: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1中徐光启把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了中国,并分析“相互的启蒙”没有持续下去的原因,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6分)

 

 

 

   (2)依据材料2、3对比材料1,说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3、4说明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有何新发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认识。(2分)

 

 

(1)(6分)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原因:一些西方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在自然经济的影响下,当时的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6分)变化:从伴随传教而传播文化到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之路;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利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     原因: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的衰落、闭关锁国的推行使中国科学技术严重落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危机,进行洋务运动。    (3)(2分)从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2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的过程;只有对外开放、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科技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会晤,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申,四国远在国际法治、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由各国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级世界。

    材料二:在二十国财长会前,包括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财长高调聚首伦敦,定调两大主轴,首先力促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的份额和世界银行6%的份额转移到新兴国家,实行时间就是现在。其次,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不要解除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政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9月8日)

    材料三: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布莱德福德说:“G20的核心思想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干预全球金融体系,这取代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政府不管’的治理理念。”“要协调治理世界经济,少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没有选择G8而是选择G20联合应对。”

——南方网(2009年9月29日)

    材料四:在奥巴马访华前的仅仅不到10天时间内,中美贸易战在全球经济期待复苏背景下,在两国高层领导人为此频繁往来的节骨眼上,已经全面开打。2009年11月5日和6日,中美双方在多个方面进行贸易制裁与反制裁。

——《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金砖四国”的目标是什么?它反映了哪些国家的利益要求?(4分)

 

 

   (2)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这些观点说明了什么?(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查看答案

(11分)阅读下面的材料: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光荣革命”创造的这种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2分)

 

   (2)你对“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这种看法是否同意?(1分)请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2分)

 

 

   (3)英美两国的“政治设计”在近代中国却行不通,试结合近代中西社会的有关史实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6分)

 

 

 

 

查看答案

(12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长期以来汉藏两族人民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清朝驻藏大臣衙门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材料二:  据有关史料表明,旧西藏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5%。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

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政府有法庭.监狱;大寺庙也设法庭.监狱;领主还可在自己的庄园私设监狱。刑罚极为野蛮残酷,如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

材料三:  西欧农奴制:农奴(serf)一词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是人身属于主人的农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农奴世代耕种庄园的份地,但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还必须为封建主服沉重的劳役。

    从法律地位看,农奴是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且世代相传。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可以解除这种身份。主人可以将农奴买卖.转让.交换或赠送他人(实际上买卖农奴的情况并不很多)。但是农奴的生命得到保障,主人不能随便将其杀害。

材料四:  1959年3月下旬,西藏民主改革正式开始。开展了“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解放家奴,废除人身依附。在寺庙里,废除寺庙中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建立寺庙民主管理制度,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

    到1961年,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压迫西藏人民的西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被解散,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被废止。广大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自己人身的主人。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他们踊跃参加选举,并由此产生了自治区各级权力机关和政府。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了自治区各级领导职务。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材料五: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外国游客在八角街             繁华的八角街

    材料六:  八角街,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环形街道,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开始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说,八角街也是拉萨的象征。今天,从旅游者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拉萨老城区典型的藏族建筑的代表,也是一间间商业铺面,及一排排堆满藏族工艺品.纪念品的货架。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新奇的纪念品,还可看到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在这里以各种方式与藏族商人砍价,同时还可体验到典型的藏族生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旧西藏农奴制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的异同。(4分)

 

 

   (3)根据材料四,分析概括自民主改革后,西藏的政治和人权状况有哪些改变?(3分)

 

 

   (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八角街也是拉萨的象征”?(2分)

 

 

查看答案

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

A.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针对台湾问题发行了一套纪念封(如右图)。结合时代背景及图片涵义,请为其拟定一个贴切的标题:(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海峡两岸盼通邮

B.和平统一,反对台独

C.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