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

(14分)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贷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四】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  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  “定地价之法”?(4分)

(4)材料四中所提及的两位人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是什么?概括指出促进我国新时  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5)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资料,请你设计—个恰当的课题。(1分)

 

(1)均田制。(1分)特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1分)(2)绝对平均主义。(1分)原因:①制度自身的局限性。②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2分)(3)含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2分)评价:“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但它是一个改良主义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2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2分)政策和科技(2分)(5)农民与土地(1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l2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材料四】西方的民主就是三寂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五】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古代雅典的哪一项具体制度?它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

  举措。(2分)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中美两国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根本依据。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大陆的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其自身特色的?(4分)

(4)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  

(5)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又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与材料~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迸步性?(2分)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3分)    

(5)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查看答案

有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0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  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中写道:“l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