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历史选做题(每题15分,在A、B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作,则所作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务必写清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帝(孝文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回味降融。”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教徙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雪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合材科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在策略上的特点。(9分)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6分)

 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  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到,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民生主义即富人虽富,不使以害贫人,

 ……我国资本家尚无,然不可不预为富人劝告,预为贫人防备,此即民生主义也。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他准备怎样建立?(4分)

 

 

(2)据材料一、二,你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看出了什么缺陷?(4分)

 

 

(3)据材料一、二、三和当时中国国情,分析孙中山主张的“至完美”的国家能否建立?为什么?(7分)

 

 

 

查看答案

(11分)观察下面图画,回答问题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圣经》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问题:

   (1)这幅画反映出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说出你的依据(4分)

 

 

   (2)该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在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根据图画可看出作者支持什么教派?(1分)

 

 

查看答案

(13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数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类。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分)

 

 

(4)结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11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摘自《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当时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军需房后来发展为什么机构?其成立的直接原因?(3分)

 

 

(4)综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

 

 

 

查看答案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