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初平共处的。”下列事件体现了这一精神的是 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迎接尼克松总统来访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的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下面的文物之所以作为一座丰碑值得后人缅怀,主要由于
A.清政府土崩瓦解之势,已成横流之决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图一 图二
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