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按此纪年方法,中华民国元年是    (    )

A.壬子年            B.癸丑年            C.甲寅年            D.乙卯年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了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作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68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思想倾向各是什么?(4分)

 

 

 

 

(2)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上帝”的概念,分别指出其实质。(4分)

 

 

 

 

(3)分析上述思想内容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7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三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四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3) 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查看答案

(11分)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一一《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 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一一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一一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三  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 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 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2分)

 

 

   (2)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2分)二者有何共同特点?(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至1931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恐慌,一些改良主义者纷纷组成各种社团,试图通过各自的方法复兴农村经济。……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提纲》一文中阐述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说,所谓乡建运动,即是救济乡村的运动,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新建设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运动。他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而新的社会秩序又未建立,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以致“各方面或各人其力不相益而各相碍所成不抵所毁,其进不逮其退”。因此,须“重建一新组织构造,开出一新治道”,有了这一条,则中国的一切问题可随之而解,甚至于“外国侵略虽为患而患不在外国侵略,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自身有力量可以御外也;民穷财尽虽可以忧而所忧者不在民穷财尽,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生息长养不难日起有功也”。

……梁漱溟的乡建实验,力求通过“乡农学校”来实现其“政、教、富、卫”合一的理想。……然后将一乡一县的“乡农学校”实验扩展至全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梁氏在山东实施了七年的乡建实验,的确促使了实验区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状况的好转,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梁氏所言:“他(指农民)所要求的有好多事,需要从政治上解决,而我们开头下乡工作时,还没有解决政治问题的力量。那末,当然抓不住他的痛痒,就抓不住他的心。”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方案。(2分)指出他提出此方案的历史背景。(2分)

 

 

 

(2)梁漱溟关于其乡建实验局限性的观点,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1分)

为什么?(4分)

 

 

 

(3)在梁漱溟等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同时,共产党人正在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的乡村变革。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2分)简要说明共产党的具体方案。(2分)

 

 

 

 

查看答案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 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毛泽东)。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育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和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4分)

 

 

 

 

(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