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7分)2011年的“两会”上,民生与民主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

(37分)2011年的“两会”上,民生与民主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后……《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在1932年初步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标准之我见》

材料二   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明文规定从1837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建立由3 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议会负责,每年向首相汇报一次工作。它有权组织“合适的人”调查济贫法实施情况,有权要求各地方管理机构上交济贫法执行情况统计表,有权任命或撤换助理委员。该委员会任期为五年,在任期内济贫法委员会成员不得兼任下院议员。“新济贫法”还规定了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四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罗斯福新政是如何实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的。(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救济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简要评价新济贫法?(8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途径。(10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13分)

 

(1)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实行养老金和 失业保险制度。(2分) 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1938年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2分,答出一点即可) 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2分,答出一点即可) (2)特点: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济贫工作管理和监督制度。(4分) 19中期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新济贫法”的颁布与实施切实地解决穷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压力;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 (3)政府通过日常生计、公共服务保障等来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4分) 途径: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核定地价,平均地权(6分) (4)制度:代议制。(2分) 不同: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3分)起源阶段的“选举”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3分) 更新:维新变法期间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辛亥革命后,颁布《临时约法》,赋予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学者认为“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这一学者应属于(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薄伽丘

D.孟德斯鸠

 

查看答案

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那么“盗牛贼死,盗马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可能出现在______。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查看答案

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呼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清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材料二   学者朱良志认为:八大山人的魅力,我觉得至今还没有很好发掘,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画给我感觉像《金刚经》一样,荡尽人间的风烟,刊落世界的浮华,直接切入到人生命的真实世界。随着他人生过程的痛苦展开,他的思考越来越深,他把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用得那么娴熟,来表达自己内在的困境,表达自己对命运的咏叹,这是了不起的。八大山人告诉我的东西,简直可以说超过了苏格拉底。……八大山人喜欢画荷花,他有一幅画,画面上只有一枝菡萏,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那种,而像一柄斧头,傲然挺立,那种傲气,那种自尊,给人极深的印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中 “知”与“无知”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9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大山人告诉我的东西,简直可以说超过了苏格拉底”的内容,简要说明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概括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9分)

(2)如果要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应当如何对待上述材料?(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