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是《天王送子图》(唐,仿摹本)局部,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

下图是《天王送子图》(唐,仿摹本)局部,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的深层历史信息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人物服饰的贵族化   

C.人物服饰的世俗化                    D.中国文化的佛教化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见一则北宋笔记小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该材料可以说明

①宋代士人重视历史,史学兴盛,材料描述了宋代书院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形。

②北宋理学兴盛,理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成为人们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

③宋代庶民生活之中,说书受到人们喜爱,而读史又是说书中的重要部分。

④宋人喜欢三国历史,对于三国人物的看法,并不以成败论英雄。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左传•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27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这反映了

A.各诸侯国负有对周的朝贡义务         B.以鲁国为首的诸侯国自愿的道义举动

C.各诸侯国是在落实《周礼》中的规定   D.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

 

查看答案

京剧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早期的角色“末”后归为哪一行?

A.生           B.旦          C.净          D.丑

 

查看答案

(15分)【选修2----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败

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曰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梁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

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 ”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

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7分)

 

查看答案

(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

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所

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

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  筹建之始……(左宗棠)明确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

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英.法.俄.德等国“备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欲得其造船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兴别项之利”……还进一步提出附设艺局(注:“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聘请西洋技师,派中国工匠.学员学习西洋语言文字.标法画法等。……福州船政局前后共成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修造的最大军舰。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福州船政局》

材料三 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奏定学堂章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近代教育上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分析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学堂的目的。(4分)

(2)综合三则材料分析造成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差异的主要原因。(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