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中说,这部宪法的出现究竟是人性与自由的胜利,还是利益力量左右的结果?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却又不必认真计较答案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宪法也许是政治家充满智慧而体面的“合谋”,也许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彻底释放,也许是以上诸种情况的结合。这一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1791年宪法》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海外探险 清教运动 B、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鲁迅一生以笔做刀枪。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他开始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1926年却不得已去了厦门;次年又被迫来到广州,可是到了那里不久,著名的“4·12清党”发生,于是他旋即来到上海。下列关于鲁迅辗转流离原因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他无法容忍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在南方没有反革命势力
C、当时广州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D、在上海有可以容身的租界
1992年日本天皇访华,中国政府赠予他的国礼是题为《沁竹》的墨竹图。画中两根苍竹交叉而生,临风挺立。明仁天皇爱不释手,将这幅画挂在他的皇宫里。对此图的外交寓意,最恰当的分析是:
A、意在宣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
B、暗示日本书画深受中国影响
C、象征中日两国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
D、以文化同源为喻意纪念中日建交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