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舒衡哲在评价20世纪初中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事件的参加者、观察者和批评者,都学会了相当有选择地使用他们的记忆,每当救国的压力增大的时候,他们就更多地回忆政治性的细节;每当气候变得更加适宜于思想解放的目标时,他们就又忆起了为启蒙而进行文化斗争的细节。”该事件是指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凡例》中称:“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中说:“斯纯乎以夷人谭夷地也。”这表明中国近代早期的知识分子
A.对西方认识零散而肤浅 B.全面了解西方历史地理
C.密切关注西方政治制度 D.正确看待西方先进文明
朱熹尝论”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在朱熹看来,王安石令人失望的原因是
A.改革内容偏颇、用人不当、改革致乱 B.性格固执、偏听偏信、资金不足
C.言行不一、朝廷猜忌、性格偏执 D.触犯利益既得者、同僚倾轧、急于求成
西汉文帝时晁错上书说“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早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这主要反映了
A.编户农民承担沉重的赋役 B.赋敛不时使农民受到额外剥削
C.商人趁困苦之际兼并农民 D.农民占有土地少,但负担很重
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