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
古代中国人对一些以技艺为专业的人,通常在其名前面加—个表示职业的字眼去称呼,让人一看就明白此人的职业身份。下列称呼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
B.《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
C.《孟子·告子上》中的弈秋 |
D.《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鲰生”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孙中山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力、矿油等,及社会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1919年2月,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定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的大纲。这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开辟“商港”,从这些商港出发,铁路网像扇形似地展开,远至西藏、新疆……建设新的冶铁炼钢工厂和水泥工厂……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三:为了实现他(指孙中山—一编者注)的实业计划,孙博士建议:提供资本的各列强政府同意设立一个国际团体,使用他们在战争时期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责成他们有系统地进行设计,制定标准。不过,他提醒,必须设法取得中国人民的信任,以保证他们的合作和支持。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经济主张。(4分)其经济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材料三中,“必须设法取得中国人民的信任,以保证他们的合作和支持”的含义是什么?(3分)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孙中山“经济计划”的不足之处。(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在郑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6分)
(37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异彩纷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敢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叶蔚、袁清文《网络金融概论》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4分)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的不同及其取得的共同效果。(12分)
(2)根据材料三,“新经济”的发展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变化? (9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8分)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