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处大教堂保留了大量15世纪农民的遗嘱,遗嘱的内容表明农民捐献给教会的财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生产力日趋凋敝 B.天主教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C.农民的收入日趋减少 D.基督教新教的影响力日渐增大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政治革命改变了贵族的生活方式
B.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生活
C.经济生活的变迁改变了欧洲的阶级关系
D.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固有的等级观念
“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引发这一理论诞生的是
A.研究热辐射 B.解释光电效应
C.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王国维此言意在说明
A.古代文学成就后世无人能及
B.元曲因“托体稍卑”必然不被重视
C.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文人和学者的承认
D.元曲应和唐诗、宋词一样被赋予较高的文学地位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