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巴黎、柏林和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了国家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
A.铁路和飞机 B.报纸和广播 C.电影和电视 D.网络和漫画
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石工》:“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剧名曲《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的吹捧宣传 D昆曲艺术的高雅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远东战况电报
B.1905年,名角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成电影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比赛
D.1998年,上海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如下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原因是
A.可以了解唐朝的城市面貌 B.可以了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C.可以了解元朝市民的生活状况 D.可以了解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