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年时间。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妄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改进的着眼点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被史家称为“托古改制”。

材料二: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经同菜《周礼》,他在诏令中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按照《周礼》实行“五均六管”,“五均”的要点是在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代表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工商,控制物价,征收商税等;所谓“六管”是指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不许私人经营,另有依据《周礼》的改革币制和空前绝后的改制、改名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莽托古改投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分)

(2)王莽改制的依据《周礼》,维新变法时被康有为斥之为“伪经”,但二者同是“托古改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托古改制”有何不同。(9分)

 

(1)必要性:汉代遗留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严峻的社会问题(3分);可能性:王莽当上了皇帝,掌握了国家最高统治权,得以推行自身政治理想。(3分) (2)目的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是针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康有为托古改制是为了解决严重的民族危机;实质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泥古不化,力图恢复古代面貌,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出于减小阻力的策略考虑,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失败原因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遭到失败,康有为托古改制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而失败。(9分,答出其它内容,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则泛舟而嵩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小,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注:19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属印度的出超年均在600万两白银左右。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1821年,英制印花布4509匹,又剪绒与天鹅绒416匹在广州拍卖脱手……亏本60%以上。很明显的,销售英国棉制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英国棉制品计印花布1744匹,白布工372匹,黑布860匹,仿制广州布720匹,棉纱5000磅,全部售出结果,亏本35%。……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后,……人们告诉公众说,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以前,这三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而如今人们都以为这是他们“野蛮人的奢侈品。”

——转引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四  “能证明战争底真实社会本质,或正确点说,真实阶级本质的,自然不是战争底外交历史,而是对于一切交战国里统治阶级所处客观地位的分析。”

——列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至明清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意图的结果,请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9分)

 

查看答案

曾任李鸿章幕僚的姚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中记载:黄海大战后,李痛署亲起点天津要求决死占的丁汝昌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而征诸李电稿和盛宣怀档案,发现在黄海大战后,李曾电令丁:“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诱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下列关于两则材料的看法不妥的是(    )

A.前者成为李鸿章“避战保舰”政策的重要证据

B.后者与主流观点相悖。应该回避或不予采信

C.后者较前者应更具说服力,可信度更高

D.史料发掘与考订有利于史学严肃性和科学性的维护

 

查看答案

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查看答案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意志企业家在机械制造业等部门废除了工头制,推行“工程师管理制度”,不再任用非技术专业人员担任经理职务,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这应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科学的发展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政府的全面干预                           D.国家统一的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