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四季接受全面教育           B.符合统治阶级注重封建伦理的需要

C.提倡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人文主义思想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皇佑二年(1050年),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韩州太守范仲淹采取了“饥岁工价至贱,可行土木之役……”的措施,其主张是

A.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B.巧立名目增加徭役

C.兴建工程以工代赈             D.降低工价开仓救济

 

查看答案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

①基本特点以丁计税                    ②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

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查看答案

《盐铁论》中记载:(西汉初年)“边民无麻桑之利,仰中国丝絮而后衣之……”“内郡人众……不宜牛马。……得匈奴累金之物……騿騵马,尽为我畜”。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汉匈在生产和生活上互相依存         B.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

C.匈奴对中原及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D.汉初出现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

 

查看答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反映出中国的农历属于

A.太阳历              B.阴阳合历         C.阴历            D.公历

 

查看答案

(60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但是洪涝灾害和干旱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农业,水利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

材料一  (关中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这片沃土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在秦汉时,那里可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这才是秦汉、隋唐得以立国的关中!

材料二  郑国渠就是引泾灌溉工程,由于泾河泥沙含量大,水流急,流域山洪频发,使得泾河上的水利工程极易损坏,再加上这一流域的水文地质变迁(如河流改道),使这一工程几乎代代都要重修(如汉武帝时期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北宋末年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不过此时的规模已经非常小了,只能灌溉良田7万亩,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一)。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左右,要依赖东南漕运四百万石。而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增加,如皇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关中水利田面积减少、关中为国家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6世纪(汉武帝以后至北周),9—11世纪(唐德宗贞元至北宋前期),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所以,民歌所说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

材料三  (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江南地区,从而导致税赋重心移到了江南。关东地区距离江南很近,方便税赋运输。加上关中地区长期战乱,已经凋零,所以政治重心开始东移到关东地区,后来更是直接移到江南,政治重心再也没有回到关中。

——以上材料摘编自《纵横中文网  宋代关中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的历史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关中地区水利事业衰落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10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