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照由尊至卑的顺序排列,依次应该是
A.项王、项伯、亚父、沛公、张良 A.亚父、项王、项伯、沛公、张良
C.项王、项伯、沛公、亚父、张良 D.项王、项伯、沛公、张良、亚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0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4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7分)
抗日战争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对两个战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 |
B.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 |
C.两个战场的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 |
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 |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对“你心目中,国内大人物,是哪几位”进行民意测验,其结果是: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孙中山遥遥领先的原因是
A.孙中山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 |
B.孙中山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
C.其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 |
D.孙中山为人处事的风格 |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
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
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
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
湖南某中学高三十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讨论,下列发言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
D.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