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D.古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材料: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的实施计划中描绘了以广州为龙头的南方经济区的设想:广州位于广州河汊之顶,为在中国最肥饶之冲击土壤。此地每年有三次收获,二次为米作,一次为杂粮……此河汊又产最关味之果实多种。……此所以纵有河汉沃壤所产出巨额产物,犹须求多数之食料于邻近之地与外国也。若在吾国共同发展事业计划之下,使用机器,助其工业,则广州不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以世界海港论,广州实居于最便利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密航行之三江会流一点,又在海洋航运之起点,所以即为中国南方内河水运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也。《建国方略》还提到:就国际发展食物生产计划言之,须为同时有利益之下列二事:一测量农地;二设立农器制造厂。……设立农器制造厂欲开发废地,改良农地,以闲力归于农事,则农器之需要必甚多。中国工价甚廉,煤铁亦富,故须自制造一切农器,不必由外国输入。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认为南方经济区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农业现代化设想为什么在当时无法充分实施?(12分)
(32分)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73年各国科研经费中国家投入所占比重
美国 |
联邦德国 |
法国 |
54% |
47.1% |
56.4% |
材料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
材料四:
材料五: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合同组织各大学、工业公司和政府研究单位来完成科技计划、贯彻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的科技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2)重视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经费的投资。(3)促进政府研究中心、工业公司与大学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4)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人才。
材料六:苏联有关科学研究的方向、计划、经费等问题,均由国家科委协助部长会议审查、批准和发布。各部门按指令性计划完成任务。这种管理体制曾有力地保证了一些高技术项目研制成功。但它的弊端是科研与生产脱节,新技术成果难以投入生产并转化为商品。此外,靠发布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选行管理,使科研工作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微观科技活动效率低下。
——《世界现代经济史》
(1)据材料一所示图片,概括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变化。(9分)
(2)据材料三、四及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原因及影响。(12分)
(3)据材料五、六,比较美国与苏联科研体制的不同点及其带来的影响。(8分)
(4)以上国家发展科技的经验,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何借鉴?(3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直接源于
A.各国的生产和销售连为一体 B.世界市场的日益扩大
C.交通和通信工具的不断革新 D.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更为密切
二战爆发后,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 )
A.奥地利、南斯拉夫、波兰 B.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C.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 D.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