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袭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袭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以下文字是摘自近代某历史人物自传序言:“余与陆子兴(徵祥)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让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A.由于谣言作者被冤枉
B.在对日交涉中作者并未卖国
C.文中“最后通牒”所涉条约为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D.此书可能是曹汝霖或章宗祥所著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B.体现陈独秀右倾妥协思想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