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事件可以作为上述观点证据的是( )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 ②巴黎公社革命
③十月革命胜利 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种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日出印象》这一绘画作品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是( )
A.法国大革命后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B.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
C.19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D.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造成精神创伤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曾在《堂吉珂德》第二部的作者献辞中,开玩笑的提到中国皇帝给他带信,要他到中国成立一所学院,皇帝委任他当院长。这一史料说明( )
A.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冲击了欧洲神学思想
B.康熙帝对西学非常热忱
C.西班牙作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中心地位
D.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交流、影响与融合
在18世纪,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国际语言。这主要是因为( )
A.启蒙运动的影响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
C.《人权宣言》的传播 D.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这应是哪两个人的对话( )
A.苏格拉底与雅典陪审团的成员 B.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
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 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