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外学者在认知世界方面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分)

 

(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为中心。(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2分) 原因: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些因素使得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论证了全球史观的正确性。(答出其中4点即可,1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2分)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层或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张,如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等。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制造之发展,以欲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利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国史通鉴》

材料四: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⒐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摘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思想家的观点有何突出的共同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共同点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怎样的主张?(6分)他的主张对当时中国革命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6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亚非峰会,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思路的有

①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②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③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④继续深化改革的力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1899年,发生在南非的布尔战争中,一门5英寸口径的大炮还需要32头壮牛来牵引,仅仅过了15年,号称“陆地巡洋舰”的坦克就已经成为了驰骋沙场的流动炮台;二战中,德国人根据为登月而设计的液体燃料火箭原理制造出了V-2火箭,并用于对英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中一架F-15E重型战斗轰炸机的攻击能力,相当于140门大炮同时发射的威力。对此,你认为最全面的看法是

A.残酷的战争成为人类科技进步的大“实验室”

B.没有战争,科技不会迅猛发展

C.科技改变了战争,战争提升了科技,科技与战争相互影响

D.现代战争已经到达离不开科技的地步

 

查看答案

某历史文献的序言中这样写到:“……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不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这一文献应该是出自

A、《人权宣言》                 B、《国际联盟盟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联合国宪章》

 

查看答案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曾说:“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谁在世界性的超级游戏中只打民族国家小牌,谁就会输。”“世界主义国家——我们已经作了各种不同的论证——是通过与全球公民社会的融合而形成的国家”,具此请判断作者的意图是

A、为殖民扩张辩护         B、认为全球化是历史趋势

C、认为欧洲已实现一体化   D、认为民族国家将会消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