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中,秦朝在南方设置的桂林、南海、象郡的郡治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A.①②③ B....

下图中,秦朝在南方设置的桂林、南海、象郡的郡治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20分)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中亚地区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1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在出土的汉文木简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在挖掘出的尼雅贵族墓地,其随葬的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其中锦纹是汉代统治阶级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等字样的图案。另外还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品。

回答:

(1)两汉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远播欧亚,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设计一条从长安出发到罗马的理想路线(用当时的地理名称书写)。(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雅古国文明形成的原因。(8分)

(3)丝绸之路被誉为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追述汉唐时期中国和印度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主要事实。(6分)

 

查看答案

“开皇十四年,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允许赈给”。此事发生在(   )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隋文帝统治时期

C.隋炀帝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查看答案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   )

A.“调”是指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B.“租”是指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

C.“庸”是指缴纳一定的银子代役

D.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保证

 

查看答案

(60分)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多民族统一和睦的大家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下图是女真族的发展历史。

说明: 6ec8aac122bd4f6e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阴影部分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由此分析我国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10分)

 

 

(2)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结合史实,概括说明清朝是从哪些方面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10分)(先要概括哪几方面,再分别用史实说明,至少答出四个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6分)。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 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地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摘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 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摘自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分别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观点产生的原因和意义。(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