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 ,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C、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后期,我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科技著作,这些著作

①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     ②包含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③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④包含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查看答案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  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章。请问此一时期黄河安流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A、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查看答案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差等。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 ,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班固这两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

D、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给林黛玉看病的王太医这样描述林黛玉的病情:“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流气涌,自然咳吐。”据此分析,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是

A、切脉之学     B、望闻问切     C、五行学说     D、伤寒杂病论

 

查看答案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密切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的官员,任满三年之后,可以保举其子弟中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1)依据材料一回答,汉代做官主要途径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任意高下,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抬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2)依据材料二回答,作者所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有哪些?(10分)为此,作者有何建议?(1分)“一代美制”指什么制度?(1分)

材料三: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然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3)依据材料三回答:孙中山先生是怎样评价科举制的?(6分)

材料四: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人民网

(4)依据材料四回答,当今做好人才工作有何重大意义?(2分)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建设的认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