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
C.扩大内需 |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
天津机器局创设后,崇厚上奏折,“当经拣派委员,于六年四月开局……七年夏间,机器陆续运到,设法剥运,如式安设……所雇洋匠,自七年春间先后到局……均能认真做工。内地学徒亦皆用心学习,可期有成”。对奏折的解读正确的是
A.“委员”是外国人 |
B.“六年”“七年”采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 |
C.“洋匠”指外国手工业者 |
D.“内地学徒”是指中国早期资本家 |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
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
六朝时期有人指出:平常人家,妇女再嫁,后夫多宠爱前夫遗孤,但是男子再娶,后妻一定虐待前妻之子,此现象实是“事势使然”。所谓“事势”,最可能反映当时何种社会状况
A.同父异母子女间的关系较差 |
B.女子改嫁比男子再娶易受社会认同 |
C.继父比继母疼爱单亲的子女 |
D.家族继承权以族内同姓男子为主干 |
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