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灾难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新道路的开始。据此回答1~4题。 ...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灾难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新道路的开始。据此回答1~4题。

1.《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2.一些西方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评价是 

A.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B.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D.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

3.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4.有关《资政新篇》理解错误的是:

A.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

B.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主张向西方学习

D.表达了农民阶级的理想与追求

 

1.D 2.A 3.A 4.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政治制度产生于西方,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7题。

1.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根据这段谈话判断其中的“我“是哪国人?

A.美国人

B.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3.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如

此高度评价林肯,是因为林肯政府 

A.巩固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了人们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4.下列关于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利

B.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在白宫办公

C.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D.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5.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两大问题的  

A.建立民主制,确保共和制

B.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共和制

C.实行地方分权,建立民主制

D.加强中央集权,废除黑人奴隶

6.下列关于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过程,最准确的是  

A.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B.君主专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C.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帝制——共和制

7.“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查看答案

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后世影响很大。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历史现象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爱琴文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

B.爱琴文明→希腊文明→西方文明

C.西方文明→爱琴文明→希腊文明

D.希腊文明→爱琴文明→西方文明

2.下列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①2004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02年3月上旬,英国国会即将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

C.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4.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A.《十二铜表法》制定

B.罗马公民法的制定

C.罗马万民法的形成

D.查士丁尼法典的编成

 

查看答案

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其内部始终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的两大矛盾,据此回答1~10题。

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刺史制、封国制

B.三省制、封国制

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一省制、刺史制

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5.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

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7.我国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 国家统一安定的需要                B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

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9.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渐趋成熟。据此回答1~5题。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民主选举首领

C.世袭制   

D.分封制

2.“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广建诸侯藩国

B.区分血缘亲疏

C.保证法律执行

D.巩固分封秩序

4.《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5.《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活动能力,没有采取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梁启超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⑴ 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在变法中有哪些失误之处。(6分)

⑵ 材料二中,萧功秦认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分析的视角是什么?(5分)梁启超观点的立足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现实情况怎样。(4分)

⑶ 据材料三,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时有何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