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4分)其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和意义? (6分)
欧洲宗教改革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拉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马丁·路德推出《九十五条论纲》 B.英国议会通过不《至尊法案》
C.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D.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
2.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
2.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3.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