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6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1)反映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理论依据是近代西方政治学说。(2分) (2)反映维新派对农民持恐惧的态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2分) (3)材料一反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材料二反映维新派不敢发动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材料三反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6分) (4)材料四的观点不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不可能走得通。(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员、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5分)

(3)概括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2分)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有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的什么问题?(3分)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6分)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A.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B.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D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具有进步性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是

A. 撤并机构     B. 改革财政       C. 改革军队        D. 改革政体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