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坦克是在下列那次战役中首次被使用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坦克是在下列那次战役中首次被使用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中途岛战役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三国同盟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的德国首相是

A、斐迪南大公      B、普林西普

C、施里芬          D、俾斯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一一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

(2)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6分)

(3)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6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员、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5分)

(3)概括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