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A、邸店 B、飞钱 C、坊 D、柜坊
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0分)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2009年2月2日
材料三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国家财政收入 (亿元)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1978 |
3 645 |
1 132 |
57.5 |
67.7 |
2006 |
218 071 |
39 500 |
35.8 |
43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
材料四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请回答:
(1)观察地图并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所涉及的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6分)
(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6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剑客仲满在法国教练鲍埃尔的指导下打败法国选手,法国体育网称赞仲满。原中国女排名将郎平率领美国队以3∶2击败中国队后,CCTV主持人白岩松说:“郎平用她的胜利,指出了中国女排还存在的问题。”这种各国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友好交流与互相促进的局面形成的最主要动力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B.各国之间互相交流的强烈意愿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D.各国间外交事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