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经济战略学会会长、亚洲问题和全球化问题专家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兹曾写道:“1497年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金世界的帝国。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

                                         ——孙培钧《中印合作共创亚洲新世纪》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成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贸易是先导,资本国际化是重要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是主导力量……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

                                            ——吴树青《重新审视经济全球化》

(1)指出“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的主要过程。概括“优越的技术手段”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如何“开始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的? (5分)

 

 

 

(3)以中国为例,结合史实概要说明计划经济国家是如何完成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的? (5分)

 

 

 

 

(1)主要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使其初具雏形,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的建立使其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瓜分世界的狂潮使其最终形成。(3分)     主要内容:机器大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通讯工具的创新;石化工业的发展等。(4分)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措施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实现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来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世界贸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5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从农村到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经济活力,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到21世纪初,我国90%以上的商品资源通过市场配置,这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二: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论贵粟疏》

材料四: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根据材料二,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中国不同时期关于中央政权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的话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及或到)以治天下也。”《贞观政要·政体》记载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材料二: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于是,(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唐统治者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又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看,各机构间虽有分权和制约关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请说明主要理由。(10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经济全球化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紧密的联系

②它是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④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慢”的理念深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慢食”、“慢写”、“慢读书”到“慢旅行”,人们力求在细节上慢慢品味和享受生活。对材料中“慢”文化的理解,恰当的是(   )

A.“慢”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

B.“慢”的观念违背了历史潮流

C.“慢”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D.“慢”文化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 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