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4分)其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和意义?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4分)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
|
500斗级 |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
骑士级 |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
双牛级 |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
雇工级 |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
请回答: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4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4分)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