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分)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

(17分)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也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近代荣氏家族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段艰难的发展史。据此回答:

(1)你知道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崛起于什么时期吗?当时他们主要投资什么行业?(2分)

(2)一战期间,他们的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是为什么?(8分)

(3)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这又是为什么?(3分)

(4)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史中,你能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哪些特点?(4分)

 

(1)1894——1913年;面粉业。(2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励了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8分) (3)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分)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当其中一方放松时,他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则发展艰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等等(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具体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它的颁布对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3)材料三体现了我国哪些政治制度?(4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3分)

 

查看答案

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所反映出的问题是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B.发展中国家实力迅速增长

C.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迅速增长        D.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冲击

 

查看答案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查看答案

一位美国总统说:“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惟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为克服这种恐惧,他是怎么做的       (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实行了“新政”

C.建立法西斯专政                    D.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查看答案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是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严重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