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15分)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

王安石变法(15分)

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别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选择一项措施,并说明理由。(3分)

 

 

 (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选择其中两项各举—条)?(2分)

 

(4)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苏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4分)

 

 

 

(1)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6分) (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或者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其他措施有道理即可。(3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分) (4)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孝文帝改革(15分)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说明: 6ec8aac122bd4f6e材料三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3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1分)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分)

 

 

 

(2)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2分)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2分)

 

 

 

查看答案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 (15分)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查看答案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希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查看答案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