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由于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由于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威胁,扩大生产规模很困难,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以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产,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建立在手工搡作、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尽管在一定地区和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各业综合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体系,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在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都不同程度地把保护所有者的权利放在首位,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但后来则呈现出从注重归属到注重利用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了土地租赁权。……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起初都以地表的平面利用为主。……1896年《德国民法典》规定:土地得以地上权方式设定其他权利,使因设定权利而享受利益的人,享有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设置工作物的可转让或可继承的权利。1906年纽约高等法院在巴特勒诉边境电话公司一案中写道:土地的空间,与土地一样均系不动产,土地的所有者也是上部空间的所有者,并且还享有将上部空间作为土地的一部分予以独占支配的权利。

——《国外土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材料三  1760—1844年英国圏地数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注:到1844年,英国60%的个体农民与土地逐渐分离,英国土地经营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                                     ——《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人民公社的特点,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 一大二公”。“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全国平均28个半合作社并成一个公社,变成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比合作社时扩大了 10倍甚至几十倍。“公”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分配制上:社员原来经营的自留地,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财产,甚至猪羊鸡鸭都转归人民公社所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土地经营、利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文)(5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英两国土地经营方式的相同点,试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5分)

 

(1) 特点:精耕细作,成就辉煌;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经济资源协调能力差(2分)。 (2)主要变化: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1分);从只注重地表的平面利用到注重立体、向空间发展(土地利用和收益的最大化)。(1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土地观念变化(1分);工业革命的扩展(1分);国家政策的支持。(1分) (3)相同点: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或土地的大规模集中(1分) 影响:英国圈地运动使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劳动力。(2分)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过度集中使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1年是辛亥革命l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材料四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1)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1分)

(2)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2分)

(3)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3分)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分)“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和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是三个重要的节奏。

⑴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别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西方领先于中国的主要原因。(3分)

⑵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2分)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概括说明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3分)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 ( 6分)

 

查看答案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   两极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合

 

查看答案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美国同“亚洲共产党地区”总出口贸易简表如下。对表格信息理解合理的一项应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美国对台湾政策发生变化   B.美国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C.美国加强对越南的援助    D.美国对中国政策发生转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