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 ) 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 ②分散于...

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  )

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   

②分散于宅屋之间

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6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3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4分)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2分)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2分)

 

(5)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3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2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1分)此外, 孝文帝还制定了那些新制度? (2分)

 

 

 

 

材料二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               图14 汉人胡食图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2分)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1分)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2分)

 

 

查看答案

(12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

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商鞅的观点。(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