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本大题共30分) 材料一 天子(对张禹)数加赏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本大题共30分)

材料一 天子(对张禹)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价)。 

——《前汉书》卷八一《张禹传》

材料二 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万历

材料三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段。”

材料四 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什么现象?(2 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随着商人的加入,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产生什么消极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机是什么?(2分)说明哥伦布生活的时代与这种动机相关的社会背景。(6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6分)

(4)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冲突和碰撞的不断加剧,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8分)

 

(1)土地兼并现象(2 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贵族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4分)。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资本积累。(2 分) (2)获取黄金。(2分)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益强烈。(6分) (3)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各地区生产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流通,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6分) (4)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了洋务运动企业、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8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行业不包括(  )

A.化学工业

B.石油工业

C.钢铁工业

D.汽车工业

 

查看答案

古代广州曾开设了市舶使和十三行来管理中国的对外贸易,分别是哪两个朝代开设的

A.汉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唐朝、清朝

D.汉朝、清朝

 

查看答案

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  )

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   

②分散于宅屋之间

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6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3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4分)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2分)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2分)

 

(5)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