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

(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6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4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的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斯多亚学派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查看答案

 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说明

A.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高了国际地位    

C.“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生存的前提 D.中国科技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查看答案

 对“双百”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A. 学术上百花齐放,艺术上百家争鸣                    

B.提出于社会转型期

C.建国初期代表作品有《红岩》、《保卫延安》、《平凡的世界》

D.在实践实施中比较顺利

 

查看答案

某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曾发表毛泽东的一篇光辉著作,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在这一年,《人民日报》还有可能发表过                                                               

A.《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社论

B.《新民主主义论》的全文报道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道

D.关于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报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