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城邦的“海岸派”主要是指
A.贵族 |
B.平民 |
C.工商业者 |
D.债务奴隶 |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言,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给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你认为三次改革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
(18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定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憎尼道士日益增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中“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大方面的措施?任意举出每个方面的内容各两条。(9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4分)
(15分)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6分)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6分)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3分)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