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国5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拄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科技飞速进步,飞机、坦克、新式枪炮等投入战争。其影响是

①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②使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③使“闪电战”成为世界大战的主导战术  ④直接导致战争变成世界性大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德意志统一后,为谋求欧洲霸权,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

 

查看答案

英国首相在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查看答案

(12分)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人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

 

(3)结合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4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